闽南工笔画院展讯|“春和景明”方政和、张贤明作品展

2016-2-5  潮望艺术网




      尊敬的_________先生们(女士们):“春和景明”方政和、张贤明作品展,将于2016年2月13日上午10:30(农历正月初六星期六)在闽南工笔画院(漳州市芗城区新华南路105号八卦楼威镇阁西侧)开展,仪式从简,展览不设开幕式,恳辞花篮,敬请各位师友光临指导!

主办
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
协办:
中共芗城区委宣传部
中共云霄县委宣传部
中共东山县委宣传部
福建省工笔画学会
漳江画院
东山画院
承办:
闽南工笔画院
漳州市墨松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开展时间:2016年2月13日上午10:30(农历正月初六星期六)
展出时间:2016年2月13日至2月23日
展出地点:漳州市芗城区新华南路105号八卦楼威镇阁西侧(闽南工笔画院)
联系方式:陈老师 13605055248





张贤明,福建东山人。现为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福建省闽南工笔画院院长。作品曾获“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最高奖,“新世纪全国中国画大展”金奖,“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优秀奖,“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 优秀奖,“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展”优秀奖。入选“第八届、十届,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首届、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首届、第二届全国中国花鸟画展”,“首届(获奖)、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出版有《张贤明作品集》、《张贤明画集》、《张贤明工笔精品集》等十余部个人画集。受邀为国务院紫光阁创作作品《秋声》,作品《秋色渐浓》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系于自然的心灵诗篇
——张贤明的工笔花鸟
徐恩存

艺术是心灵境界的表露,在画家张贤明的工笔花鸟画中,表现的是一种系于自然的心声与诗情,这使得他的作品传达清新、秀润、典雅的韵致,给人以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享受。分析作品,可以看出,张贤明在感受自然,发现自然与表现自然中,有其独到之处。他善于在平凡、朴素的自然中,提取有意味的形式,他的灵感与创意都来源于大自然,以自己的眼睛选择与心灵契合的情景、物象、枝叶穿插的野花,纵横交错的草丛、栖息的禽鸟与飞翔的蝴蝶,特别是在这些意象之间营造出的湿润与空气感,使画面表现出自然的生命活力,它们蓬勃着,运动着的情趣十分动人,这是一种极其自然,从容的美感与诗意。


<<秋风起>>132x66

另外,在朴素、自然美感的表象背后,透出画家的苦心经营与不倦的求索精神。尽管画家描绘和表现的不是奇花异草,也不是珍禽贵鸟,却都被他注入浓郁的情思,使笔下的野草花丛都体现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特点。为表现自然的天趣,画家精心地勾勒着细细的,蔓延的枝条,其不经意的穿插,展示着节奏、韵律之美;玲珑的叶片,以不同几何形状的交迭与配置,呈现出空间变化的丰富多样;在色、墨、线、面的处理中以灰色为主,构成淡雅的气息,笼罩画面。我们注意到,张贤明对“秋色”的确情有独钟,这分明一种心绪情思的流露;分明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达。画家的作品《野山坡》,描绘的秋色中的杂花草丛,在渐浓渐黄的季节里,传递出秋天的气息,叶片饱满,花朵的丰硕,线——枝条与面——叶片的交迭穿插,形成运动的感觉,在随风摇拽中,秋色的温馨、祥和、平淡、朴素的气息,似乎已经溢出了画面之外。


<<晨曦>>66x45

显然,诸如《野山坡》、《秋凉》、《秋色无声》、《秋实》、《秋色渐浓》、《秋色颂》等作品中,都是以“秋”为主调的,画面的意象处理无不笼罩着秋色、秋光、秋凉的气息与氛围,无疑,画家身受传统文化的陶冶与影响,在古人、前人诗篇中寻觅到了“秋”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意义。的确如此,在中国文化中,“秋”是一个被吟咏、表现、描绘不尽的文化题旨,它负载着太多的丰富、复杂的内容与意义,这一切都给了张贤明以创作的底蕴,加上他自己的本色与天性,使他在“秋色”中能得心应手地处理自然与心灵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丰富归于统一之中,在变化归于浑然之中,营造出宁静、幽深、平和的情调。重要的是张贤明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情感的基调去统辖技法、色彩及处理手段,是作品中的一切无不牵连着心灵思绪。就此而言,工笔花鸟在艺术表现是有难度的,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世俗气与工匠气,失去典雅与空灵的意境,可以看出,张贤明是把自己的心灵系于自然之中的。


<<满庭芳>>173x93

严谨精细的画面,不失空灵与野逸,意象具体,又不失形式意味,成为张贤明作品的特点,在构图上,他打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的折枝样式,而在直面自然之中截取美感的片段,经过裁剪入画。特点是画家从宋人花鸟画中汲取的笔墨、造型、技法、形式、趣味,使他得以在古今融会中,以自己的手法、方式去面对自然、面对创作,在法、理两个方面求得一致,使作品始终弥漫着生命的气韵与文化底蕴。


<<暮韵>>66x33

张贤明喜欢表现遍地落叶,满目杂草,野花摇拽的秋天景象,他在层次复杂与丰富深远中营造了温馨与冷寂、浓烈与淡雅、丰富与单纯同在,并融为一体的诗情画意,因此,张贤明的作品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晨风>>173x93





方政和,1970年11月生于福建云霄,1991年毕业于集美师专美术系,200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
一,参展
1,2014年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
2,2014年参加《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特邀
3,2013年参加《全国第九届工笔画大展》特邀
4、2011年参加《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特邀
5、2010年参加《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特邀
6、2008年参加《2008年----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特邀
7、2007年获《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览》优秀奖
8、2007年参加《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展》(与江宏伟先生合作)
9、2006年获《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铜奖
10、2005年获《纪念蒲松龄诞辰365周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金奖
11、2004年获《全国首届中国画电视大赛》银奖
12、2003年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银奖
13、2003年获《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铜奖
14、2002年获《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金奖

二、收藏:
2007年《湖州旧忆——十顷繁荫风满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朦胧作为媒介:方政和的艺术别格
屈波

朦胧,是风格,是品位,也是一种对艺术本质的质询,更是一段对生命意义探寻的历程。
方政和因缘幸运地走上了一条他所谓“并没有特别预设的、确定目的地”的从艺之路。从一片树叶开始,从纷繁复杂、纹理交叉的植物脉络中出发,在其时时自省的“风雨中我出发,又怕迷失在风雨的来途中”去寻找自己遥远的理想花园。


<<经幢双鹤图>>138x70cm2015年

通向花园的路有许多分岔的小径,花园的门也往往千遮万掩,这让许多人会在无尽的念想中终生抱憾。方政和当年遭遇创作瓶颈的困惑,在一种希望找到花园门口的懵懵懂懂之中,他来到了南京,跟随江宏伟先生进修研习。事实上,以江宏伟先生等为代表的工笔画新风,可以视为一种诗性的“朦胧体”。这种朦胧体,从风格的意义上可以找到地理和气候的对应与理由——氤氲湿润的江南,化为了画中潮湿与迷蒙的图像。但江南并非只此一面的江南,其既有“米氏云山”的图像依归,也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诗意所寄。在关于江南的图像史长廊中,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原本也是常态之一,其接受亦有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朦胧体自有其特殊的价值,这一价值或可从其与朦胧诗的比较中得观。叶威廉认为,大陆朦胧诗并不朦胧,其多重意义与指涉的意象和隐喻,是中国古典或西洋诗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诗本来就有隐有秀,秘响旁通,含蓄而丰富”。江宏伟等人的朦胧体工笔画,正是呈现了一种接续中国古典雅文化文脉的努力。在南京的数年间,方政和学习达致朦胧效果的种种技法,开始有了作品风格的辨识度,但更重要的是,朦胧作为一种媒介,也触发了他细腻的思古幽情与生命意识。

 
人生,有时极为简单,荒芜环境中的一朵野花也能使人神情一振。对应于艺术,折枝花之类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人生的安慰剂、镇静剂与清凉剂。方政和也创作了许多此类小品,精雅的花卉与禽鸟以及不少至清至润的竹图。但人生更多是繁杂,在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有荒凉,有繁华,有苦痛,有欣悦,对应于艺术,一种表达复杂丰富人生况味的朦胧体就是必然的选择。

方政和酷爱画竹,赞竹品如君子,竹形简而丰,竹性清而宁。以竹子为母题,当然可以表现生命的宁静与清和,生命中美丽的一面因此而得以显形。但生命中的粗粝与艰涩,同样可以竹子来表达。《几度秋霜》、《宣和往事》系列、《湖州旧忆》、《风雨路三千》等作品,就将生命粗糙的质感显露无遗。
《几度秋霜》寒气逼人,可以视为方政和向徐熙野逸画风的致敬之作。徐熙的《雪竹图》原作,方政和数次造访而屡因阴差阳错而无缘得见,尽管已有高清的印刷品可以一慰视觉,但他心所挂念的,依然是原作。这似乎成了他的一个情结——《雪竹图》原作在挂念之中甚至具有了一种神秘主义的意味,此后方政和选择了一条自己所理解的徐熙画风的路径,在作品中投之以情。《几度秋霜》作品中的墨竹,主干折而不断,小干上的枝与叶依然生生不息,一只禽鸟,谛视这一场景,在孤独而坚定地吟咏。背景一片朦胧,有天玄地黄般的沉着,空间造境的清旷加之时间维度“几度”的暗示,使画面在宇宙洪荒般的静寂中表达了一种生命的悲情,而这几乎既可以视为方政和的一种自况——那并不如烟的过去中种种关于创伤的故事,同时也是一种更为广大的生命情怀的抒发——任何一种生命,总有其悲凉与壮阔的不同面相。而这,正是上述作品创作的精神核心。


<<几度秋霜》>>118×118cm2005年

《宣和往事》系列则是关于过往历史的一种追忆。宣和年间的精雅与风流被战争的暴力一洗而空。斯文丧后,一只孤禽,点漆的眼睛如血,在霜雪之中的竹枝上望断故国的繁华。“天遥地远,万水千山”之处,再不见“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的娇艳,甚至连“和梦也新来不做”,“故国从此成天涯”。而宣和系列中的“犹当江南梦里看”,水禽数量“三”这一奇数的配置,以及禽之间相互隔离的关系,使禽和人都感受到处于群体中亦有的孤独。作为背景同时亦作为主体的竹,其折而不断、断而复生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领悟。《湖州旧忆》、《风雨路三千》等作品,时间的选择,空间的设定,形象的撷取与组合,都无一不透出一种深沉的人文悲悯意识。

在竹与文雅的禽鸟之外,方政和还有不少以隼禽入画的作品,如《秋风鸷禽图》、《晴雪鸷禽图》等,通过鸷禽与弱鸟的追逐与慌乱避逃的戏剧性场面凸显强弱之间极度的张力关系。以鹰隼入画,在中国传统画史中原本不乏先例,如宋代李迪,明代林良、吕纪画中屡屡出现的鹰就是显例。而表现禽鸟之间争斗的作品,古亦有之,如赵佶的《鸜鹆图轴》、崔白的《双喜图轴》等。只是鸷禽作为一种特殊的题材,在近代以来已逐渐被通俗化与明丽化,如鹰与雉寓意“英(鹰)雄得志(雉)”,或鹰转化为鹏的形象,与“鹏程万里”之类的吉祥语有了牵连,而方政和创作此类作品,有意弱化世俗常见寓意,而是将世上无尽的强弱冲突直接呈现,把一种生命的丛林法则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秋日肃杀或暮云沉郁的场景之中,艺术家并没有像电影《英雄》一样去礼赞强者,而是将悲悯之光投射到卑微的生命之上,中国文化中永恒的人文关怀也于此得以展现。


<<环太湖>>138x70cm2015年

方政和曾在观看玻璃杯中贡菊的花开二度时感喟,“杯水繁华,我却思念起远在天际的花园……”,或许,这可以视为一种比喻,关于人生,关于艺术。为了走进那失落在他方的、冥冥之中应该属于他的那片花园,方政和不断地迁徙,包括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的位移。生于福建的方政和,长于南国,林木蓊郁、繁花明艳,是他从儿时到成年时的基本视觉经验。到了而立之年,他去到古都南京进修学习,在烟雨迷蒙、清寂澄明中,视、听、触、感、知的全身心沉浸,使江南成为他切身体悟过的一种情怀,江南也因此沉淀为其作品中的一种气质。

如今,他长居北京,在身心游历的过程中,多元的文化经验得以在头脑中混杂、融合和熔铸。作画之外,方政和心仪于阅读他所钟爱的北宋时代。他将阅读比喻为人生的伴奏,试图通过阅读的方式让自己沉浸在对北宋的想象之中。在北宋的文人中,他倾心于苏轼的天真浪漫与清旷豁达。苏轼在婉约之外创造的豪放词风,甚至需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演唱。方政和的《泛海——这么近、那么远》和《千里万里心里梦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追慕苏轼的绘画视觉转译之作。海边有“祥龙石”,各色禽鸟或观或望,或倦或飞。以禽而反观人,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距离也是既近又远。或者,无垠的海域上空,有“南飞向南又向北”的凫雁,不知何处才是归宿。或许,人生原也不应执念于归宿感,因为人人自知各有一个不易寻找的路途,不如在正视这一现实的前提下,坦然面对人生永恒的困局。而这种种况味,恰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借一轮明月所传达的情怀。不断地去穿越时空的限制,这些作品也可视为是其对苏轼观后的一种文化经验的景仰与理解。
闽南、江南、北国、北宋,幽微精雅、荒疏旷逸,方政和在其中循环往复,他的艺术表达在这种持续的打散与重构中不断生发,这是一种以朦胧为媒介的艺术,气概成章,朦胧为体,不甚明确,也勿需明确,在规避流俗与通俗的同时,方政和努力去开掘自己艺术生涯的宽度与深度。在迁移的波动中,方政和也时时处于不断反思的状态中,他羡慕天空的鸟,因为其可以“帮我们抵达目光不能到达的地方”,但他终究不是那“天空的孩子”,而是一个不疾不徐的行者,正在一步一步努力去接近那属于他自己理想中“天际的花园”。

(屈波:艺术史博士、策展人、西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波泛风开>>138x70cm2015年


<<春梅栖鸠>>70x45cm2014年




墨松斋创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文化沙龙,书画创作展示,交流销售,学术研究,综合策展为其营销初衷。画廊自成立伊始,秉承专业至上,诚信为仁之经营理念,在东山,云霄等地卓有成效地展开一系列活动,先后举办《福建省工笔画作品展》《全国百名书画名家作品展》等具有影响力的展览,数十次邀请省内外和国内书画名家前来办展交流,主动承担地方政府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漳南一带产生一定的影响。墨松斋创始人陈汉松为福建东山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闽南工笔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东山画院常务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三次获奖,2010年作品《太行山居图》获“和谐燕赵.红色太行”中国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2012年作品《一堂荷气》获中国当代花鸟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12年作品《过香积寺图》获“锦绣中原”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闽南工笔画院
漳州市墨松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漳州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新华南路105号八卦楼威镇阁
云霄地址:漳州市云霄县云陵镇云东路84号政协一楼
联系电话:18605965248  13605055248
微信号:18605965248
qq邮箱:1469093477@qq.com



阅读(1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