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特征

2016-5-10  潮望艺术网



《闽南》黄永生 水彩 56x76cm 2016
当代艺术的特征
文/黄永生
一、当代艺术朝向“未知”概念
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学》里说:“现代艺术家特别重视探察未知[1]”,传统型画家面对风景写生,按亚里士多德模仿学说的指导,如实地将眼前风景画下来,不考虑其他因素,对象咋样就咋画,对象之间的关系决定画面的秩序。相反,当代画家的写生,除眼睛观察之外,重视内心回返活动,通过内心回返活动去探索“未知”的画面呈现。“布莱希特在论述自己的‘叙述性戏剧’与传统戏剧观念的区别时,曾说过这样两条重要区别:传统的戏剧观念把剧中人处理成不变的,让他们落在特定的性格框架里,以便观众去识别和熟悉他们,而他的‘叙述性戏剧’则主张人是变化的,并且正在不断变化着,因此不热衷于为他们裁定种种框范,包括性格框范在内,而是把他们看成‘未知数’,吸引观众一起来研究。[2]”戏剧处理与绘画道理相似,传统画家喜欢在框范里写生,将眼前对象看成不变的,当代画家看眼前风景只不过是媒介而已,感之于物,动之于心,心动激发物变,水彩画家郑起妙先生就写生观察问题曾说:“不是状态而是形态”,将对象看成变化的“未知数”,画家将“未知”留在画面的同时,也希望观众一起思索。正如日本戏剧理论家千田是也在论述布莱希特的“叙事性戏剧”时说的“它首先把人、人的社会生活看成是未知数,要求人们去‘研究’[3]”,他这个说法强调思索,不管是戏剧家还是观众,都要参与思考。当代作品是可思考的艺术。



《脸谱》黄永生 水彩 56x76cm 2016
画面的未知,相当于海德格尔论述艺术作品的“多出来”,相当于布莱希特认为艺术作品应有“不易理解”的东西,是黑格尔绝对理念的精神灌注。一般化作品只能给出常识性认知,提供画面辨认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伟大的作品具有神奇的力量,虽有不易理解的东西,却能给予精神的遐想,伟大作品一经看过终身不忘,因此,“未知”的艺术处理通达作品的唯一性。
二、当代艺术的主体意识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质疑虚幻的现象,意识到只有自身存在是千真万确,这个自身就是自我的主体意识。笛卡尔的哲学思考标志当代思想的开始。艺术家创作作品,创造是个问题,艺术家创造作品应是康德式的定言判断,是艺术追求的绝对律令,强调“原创”意义,与当下提倡的创新精神是一致的。要明确艺术作品是精神的产品,在艺术家创造之前,作品不曾存在,只有艺术家付出精神劳动,才有源自内心的心灵性作品。“不存在”的划定,其实是一条界线,自然现象里找不到精神作品,美术史里尚未出现这样的作品,指语言形式不雷同,指艺术家的精神很独特,既不雷同自然现实,也不与别的作品相似,更不简单地重复已有的模式。这样要求当然很难,避免重复的方法只有一个,回返艺术家内心的活动,请心灵参与创造。我们喜欢引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其禅悟涉及主体意识的介入,原始状态的山与水是自然的存在,进入观察者的山与水受到主体意识的灌注,类似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分析的异化现象,自身矛盾向外寻求同一,外在同一朝向内在精神激发,因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这是回返内心的异化现象。最后,经过分裂异化的精神在物质与精神的更高层面实现统一,所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参禅经过内心回返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标志精神主体的觉醒。当代的写生,其目的不是为记录眼前对象,而是为了通过写生达到内在精神的呈现。画家写生不再是简单的没心没肺的照抄对象,内心活动将画家的作画提到信仰的层面,主体意识的活动构成思索的激发。思索涉及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诸环节,思索还包括将抽象意识转换为感性的显现,当代艺术将思索列为先导条件。



《晚钟》黄永生 水彩 56x76cm 2016
三、当代艺术的思考问题。
古代画家主张三分读书、三分行路、三分画画,读书与精神打交道,行路与人生阅历打交道,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最后将内在情趣与心灵性精神融入画面。思考的问题不是新问题,古代画家早已意识到思考的必要,笔墨技巧在古代画家看来属于形而下的器,服务于形而上的道。古代画家将有精神的作品尊为上品,能将精神融入笔端再现为感性显现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随着技术的进步,从技术层面表现的作品得到很大普及,借助高清照相机的拍摄技术,还原自然的真实变得轻而易举,亚里士多德模仿学说的实现已不是神话,但是让艺术作品具有内在的精神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经济的发展,为艺术创作的繁荣提供无限的可能性,玩弄技术的画家活跃在绘画领域里,几乎可想到的技术技巧都被玩遍了,技术层面的出新已很少空间。思想的空间像太空一样高高在上,普通画家,不思考的画家很难进入这一无限的空间。拓展思想空间的问题,一方面是思想;另一方面是如何将思想转换为画面的呈现。固有作画习惯是以观察开始,将观察的对象表现在画面上。思想是观察的继续,等于观察后还须经过思考,思考如何将内在的主体意识汇入笔端形成画面。这里的思考不是技术层面的计较,是对人生体验、社会生活、世界存在诸多问题的思索,这些问题的思索改变画家内在气质,古代画家将这种思索称之为养心。养心扩大内在性精神的空间,心灵空间有多大,画面空间就有多大,古老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心灵的空间。思索的另一层面,如何去除感性的物质因素如有限性、直接事物的偶然性,从表现层面获取语言的可能性,从而朝向艺术表现的普遍性。完成这二个层面的思考,画家才可能触及将抽象转换为感性的呈现。



《沙坡尾之恋》黄永生 水彩 56x76cm 2016
当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作品的可思考性。作品如果停留在已知的满足,未能在画面留出不易理解的东西,我们就不能从画面找到进入画家精神的通道。如果画面停止在已知的常识,还不如直接去观察自然的现象,我们不需要借画家的眼光去获取自然现象,画家应该提供普通心灵未能到达的精神远方。艺术家不是功能性工具,而应当是精神世界的探索者。
2016年5月8日于红树康桥
[1] 余秋雨著《艺术创造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版,第110页
[2] 余秋雨著《艺术创造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版,第111页
[3] 余秋雨著《艺术创造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版,第111页
作者简介:
黄永生,福建永春人,厦门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美协水彩画会副会长,厦门水彩画会会长。


阅读(4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