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家联展

2017-6-30  潮望艺术网



展览时间:2017年7月1日—8月15日
开幕时间:2017年7月1日 15:00
展览地点:上海春美术馆(福州路655号2楼)
出品人:赵春
策展人:赵松

参展艺术家:
丁乙、丁设、于幸泽、韦天瑜、计文于/朱卫兵、杨茂源、沈也、赵春、徐震、黄渊青、薛松、魏光庆

什么是“我们”的?
赵松

当美术馆邀请并授权策展人以某种名义或概念,把一些艺术家聚集起来,用作品占据其空间时,一个展览就诞生了。无论是策展人,还是艺术家,在谈及展览时,都很清楚,如果要在“展览”前面加个属性定语,那只能是“我们”,因为共谋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俨然从一开始就已是默认的状态。
在艺术权力系统中,美术馆似乎有着天然的道德优势,并致力于强化其话语权,自觉与策展人、艺术家建立共谋关系,以实现对多重价值的充分融合。同时,策展人与艺术家也会默认,这种价值是可以因参与而分享的,并愿意将“我”纳入到此展览的“我们”里。
但,所有好的展览,恰恰由于其在艺术家个案呈现上突破了“我们”的意识氛围才成其为好的。也就是说,在好的展览里,“我们”是不存在的。说到底,是“我们”的角度在任何真正有价值的展览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无论是美术馆还是策展人,最终都必须聚焦于艺术家个体和作品本身,而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思考与想象才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将一个展览命名为“什么是我们的?”其实只是想指出这是个不折不扣的伪问题。在艺术领域,没有什么是“我们的”。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也没有什么是“我的”。只有实现其“存在”的艺术品“在”那里。展览的现场不是展示艺术家的现场,而是呈现艺术品的现场。当一件艺术品“在”这里,它与其作者也就不再是创作中的那种关系了。它以自身特质实现了“存在”,并从此开始构建生成与整个世界的关系。
此次在春美术馆推出的这个展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进行策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一种非主题化的方式,点到为止地呈现近年来春美术馆始终在关注的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对作品的选择是以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完成的,与之相关的讨论也几乎都是在一对一的状态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与赵春馆长所承担的角色更像是秘密的地下情报人员,我们适时交换信息,偶尔悄悄会面,就这样,让与这个展览有关的所有内容与细节逐渐清晰起来。最后,我得承认,在消解“我们”的过程中,我们确实是乐在其中的。



《十示2005-8》140x200cm 丙烯、成品布  丁乙



《105201705061140》90X120cm 布面丙烯 2017 丁设



《凹-舌头05》50X40x20cm 油画 丙烯等 2017 于幸泽



《血脉系列009》150x100cm 综合材料 2017 韦天瑜



《工地》 77x56x137cm 弹簧,电线,布,泡沫,钢筋,线  2012 计文于、朱卫兵



《戈壁》52x38cm x8 纸上油彩 2015 杨茂源



《房屋在地毯上》 240X240X240cm 中国漆、金箔、红地毯、房地产白皮书、啤酒瓶:装置  2016 沈也



《无戒》200x200cm 布面油画 2017 赵春



《化妆》170x270cm 2009 徐震



《无题2006-2015-1》 150-130cm 布面丙烯 黄渊青



《水村图-与沈周对话》100x200cm 布面油画 2006 薛松



《中国制造》 120x300cm 丙烯 魏光庆





阅读(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