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水墨运动": 中国绘画的实验性 中国美术馆展出香港艺术家吕寿琨水墨画作品

2018-3-19  潮望艺术网


中国美术馆3月17日讯 由中国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主办的“自我有乾坤——吕寿琨与早期水墨运动”于2018年3月1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及香港艺术馆挑选51件上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吕寿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吕寿琨扎根传统而突破中西藩篱的力作。




活动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谭美儿,香港艺术馆馆长(现代艺术)邓民亮,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王怀庆,吕寿琨先生的女儿吕展露以及来自北京、香港等地的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吴为山馆长代表中国美术馆对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介绍,20世纪在香港艺坛大放异彩的艺术家吕寿琨,是香港“水墨运动”的先驱者,更是促发香港本土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以毕生精力推动香港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世界艺坛的高度评价。尽管如此,吕寿琨对于内地的公众来说却略显陌生,此次“自我有乾坤——吕寿琨与早期水墨运动”展览在中国美术馆的举办,着实为内地公众建构了走入吕寿琨艺术人生的多维平台。吴为山祝愿本次展览取得成功,并祝愿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美术馆之间的交流多多益善,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致辞

  姚进庄馆长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对吴为山馆长及中国美术馆全体同仁表示感谢。吕寿琨先生曾写下:“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要献出自己,为国家增加一份光荣,并不是分享国家的光荣。”在姚进庄看来,这句话最能表达吕氏的家国情怀,他表示,吕寿琨先生多年来默默耕耘,在众多国际场合获得殊荣,但十分遗憾有生之年未能在中国内地举办展览,今天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得以成功实现,可谓完成了吕寿琨先生的遗愿。



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谭美儿致辞

  谭美儿馆长代表香港艺术馆对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她介绍吕寿琨先生1949年来香港,在香港教育、影响了众多新一辈艺术家。他的贡献不止是在香港,更为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桥梁。1962年香港艺术馆建馆,吕寿琨先生作为艺术顾问,为香港艺术馆的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明年是吕寿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香港艺术馆与香港中文大学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希望吕先生的艺术精神可以得到延续。谭美儿表示,今天吕寿琨先生的作品回到他出生的土地,孕育他艺术母体的地方,令人非常感动,希望未来能与中国美术馆加强合作,把香港作为一个搭建中西桥梁角色扮演得更加好。



香港艺术馆馆长(现代艺术) 邓民亮沙龙分享

  展览缘起自2015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与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签订了《中国美术馆与香港中文大学交流协议》,双方积极努力,交流协作,促进和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合作。在协议框架下,双方将共同促进学者互访、合办学术及公共教育研讨会、美术研究合作等一系列艺术交流活动。

  中国美术馆是我国最高的美术殿堂,近些年始终致力于推动同国内外其他美术馆和知名院校间的文化交流。而香港长期以来都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汇之地,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一方面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面貌。回顾水墨画在香港的百年发展历程,尤其是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古老中华艺术的现代转型之路。现今,香港的水墨画家们立足传统、放眼世界,积极创新、富有活力,不断探索传统水墨画的现代性,这其中,吕寿琨是代表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沙龙分享

  吕寿琨(1919-1975年)被誉为香港“现代水墨运动”的先驱,于20世纪六十年代在香港艺坛大放异彩,亦获欧美著名艺评家的好评与肯定。吕氏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与美术教育,除了精通中国古代画论,亦临摹古代大师的经典之作,如临摹吴镇的《渔父图》和倪瓒的《春风江亭》等。同时,他熟读西方艺术理论,包括赫伯特·里德爵士的《艺术的意义》及萨姆·亨特的《现代美国绘画与雕塑》等著作,亦关注战后美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凭着对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的深刻认识,他发展出一套崭新的中国水墨画风格,既保留中国画的传统价值,亦糅合现代艺术创作与香港文化情怀,为香港“水墨运动” 拉开序幕。吕氏于1957年出版著作《国画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中国绘画传统为现代艺术所用之道,成功地弘扬中国绘画的实验性。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开幕式

  由吕氏等香港艺术家推动的香港水墨运动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水墨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次展览让内地公众走进吕寿琨的艺术世界,展现吕氏的国学底蕴与国际视野,以及其推动现代水墨艺术的贡献,并侧面呈现香港水墨艺术运动的发展。

  吕氏一生对艺术的热忱,不仅展现于其丰富多样的作品,亦见于其撰写的故事《遇僧记》。早于成名前,吕氏曾于艺术追求与家庭责任二者之中作强烈争扎,就此他写下一个关于梦中遇僧的故事。为了述说吕氏笔下的自身经历与体悟,港中大文物馆特意与港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运用镜头与画面,重现《遇僧记》的情节及展示《遇僧记》的真迹,让内地公众多角度认识吕氏艺术人生。此短片由香港年轻导演拍摄,有幸邀得吕氏高足及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博士与年轻舞者演出,亦有传承之意。

  吴为山馆长表示,展览的圆满实施有赖于中国美术馆全体同仁与香港同胞的通力协作。这不仅是吕寿琨艺术在内地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同胞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硕果,必将在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观众提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9-21号展厅,将展出至4月14日(逢周一闭馆)。


前 言

20世纪在香港艺坛大放异彩的艺术家吕寿琨,是香港“水墨运动”的先驱者,更是促发香港本土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以毕生精力推动香港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世界艺坛的高度评价。尽管如此,吕寿琨对于内地的公众来说却略显陌生,此次“自我有乾坤——吕寿琨与早期水墨运动”展览在中国美术馆的举办,着实为内地公众建构了走入吕寿琨艺术人生的多维平台。

20世纪初的广东,这个被岭南艺术和众多艺术大师之精神滋养的沃土,为众多才华横溢的有志青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养,吕寿琨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与美术教育训练,获取了直接观赏和临摹名家作品的宝贵机会,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并在移居香港之后,崭露头角。

  近现代时期的香港占据了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重要地缘位置,鸦片战争之后的殖民统治深度地混杂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生态,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作为新型国际化大都市的香港,在文化上史无前例的兼容并包,在某种意义上也造就了传统文脉线索中中国画偏离自身发展规律的事实。杂糅的文化语境进而促发了吕寿琨的艺术追索——如何让中国画在保持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与全球化的创作方法论以及香港本土的文化血脉相互融合?他以扎实的中国画传统素养为基础依托,试图将笔墨作为媒介从纯粹的艺术观念中剥离,以语言的张力展现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交织的艺术样态。在吕寿琨的努力下,香港的“水墨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在传承与变革的进程中,香港水墨艺术跻身世界艺术舞台,成为香港文化一枚令世人瞩目的标签。

  此次展览以吕寿琨上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重要创作为梳理线索,展出了艺术家代表作品五十余幅,全面而生动的呈现出吕寿琨的艺术创作脉络。其中不乏许多传承传统笔墨的山水画作品,包括了临摹古代大师的经典之作,如临摹吴镇的《渔父图》和倪瓒的《春风江亭》等等。借由这些作品的传达,吕寿琨雄浑的笔墨功夫与深邃的传统文化底蕴哗然纸上。在笔墨语言的塑造与观念化抽象的提炼之间,吕寿琨找到了实现自我文化身份的通道,展现出其独特的审美取向与艺术理念表达,极具国际视野与情感体验的表征。

  “自我有乾坤——吕寿琨与早期水墨运动”展览不仅是吕寿琨艺术生涯的回顾,更是香港水墨艺术运动发展的一个侧面。正是在以吕寿琨等优秀香港艺术家的推动下,香港的水墨运动得以蓬勃发展,甚至对上世纪80年代祖国内地水墨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启发性影响。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后的今天,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进度和广度推进着,同根同源的两地文化血脉互通互融,绽放出瑰丽的文化篇章。吕寿琨的艺术作为香港美术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是展示香港美术在内的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彩写照。我们可以看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道路上,中国美术馆人的脚步,从未停歇,永无尽头。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美术馆所有工作人员衷心感谢为此次展览成功举办而付出努力的香港同胞同仁们。正是我们彼此的通力协作才能促使展览圆满实施。这不仅是吕寿琨艺术在内地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同胞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硕果,必将在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8年2月

阅读(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