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1 潮望艺术网
2月10日下午,中山公园仰文楼,“龙海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展”展厅。当记者凝视着这么一些出自似乎还粘满泥土的手的画作时,禁不住讶异和好奇。画的作者几乎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绘画着色大红大绿,想象大胆新颖,挥洒自如,喜怒哀乐一览无余,没有条条框框的羁绊,饱蘸着农民作者的纯朴、雅拙的情感,散发着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用最绚丽的颜色,表达最朴质的生活和情感,这就是龙海现代民间绘画艺术。
四十多位作者的八十多幅画,繁杂的颜色把展厅衬托得五彩缤纷。在习惯了“学院派”油画和水墨画的“雅致”和“深刻”的眼睛里,它显得过于浅显和热烈,然而那奔放自由的场面、纯朴可爱的人物、诙谐生动的情态,直接来源于农村中各种各样的劳动和生活场面,龙江大地古老的乡风民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它展开了宏大的背景,打上深深的乡土印记。
一、回首一个色彩斑斓的背影
龙海民间绘画又叫“龙海农民画”,这种叫法似乎更让人喜欢。它是从建国后的黑板报、宣传栏、壁画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富而求美,盖新楼房屋檐门楣要画画,厅堂要挂画镜,家具要油漆装饰,于是农村壁画业、镜艺业、油漆业兴起,一大批手工艺人应运而生,龙海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由此开始发端。
“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这些农民的理想和愿望,一直是龙海农民画的发展历程里抹不掉的底色。农民画家们以闽南农村劳动生活为背景,通过各种题材,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乡风貌和生活情趣。他们继承中国传统民间绘画技法与审美习惯,在传统民间美术造型上汲取营养,融洽新机,又借鉴西洋美术的精华,运用到绘画创作中,使农民画的面貌逐步转变并形成名副其实的现代民间绘画。
经过不断的探索追求,龙海现代民间绘画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殿堂中独树一帜,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全国性、国际性的民间绘画竞赛、展览上,总有出自龙海农民之手的作品入选和获奖,1988年省首届农民画大奖赛,入选作品达53件,其中《穿牛鼻》、《捞鱼》、《收割》三幅获优秀奖;1989年《龙舟赛会》、《投饵》、《掘芋头》、《晒荔枝》被收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一书;《阿姑要出嫁》1997年获福建省“奔小康”农民书画展一等奖……
龙海农民画声名鹊起,成为民间画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的近二十年来,全市共有41位作者的作品参加省级以上的展览,6人被吸收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14人加入了省农民书画研究会;有200多幅作品入选省级和全国展览,30多幅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并送往丹麦、菲律宾等国展出,有不少作品在大型画册刊登,被外国驻华使节购买收藏。
1989年,龙海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成为漳州市惟一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也使得龙海成为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农民画乡之一。这个命名至今仍是蓬勃发展中的龙海的一个“金名片”。
二、牵系一个笔墨意趣的梦想
在本次作品展的开幕仪式上,记者见到几位或着西装,或着夹克的农民画家,朴实的神情如同他们的作品,真诚得叫人肃然起敬。我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郭水根、蓝溪泉、郑国华、方海忠、连文祥等等。谋生的需要加上对民间绘画艺术的热爱,把这些亲爱的农民兄弟推向了纯朴而瑰丽的艺术梦想。
郭水根是众多农民画家中一位佼佼者。展厅里挂着他的《阿姑要出嫁》《钻蚵壳》等十一幅作品,这些画色彩绚丽而不庸俗,构图奇特且又稳重,人物形象加以图腾符号表现,具像与抽象的融合,自成一格。谈起绘画创作,郭水根的眼睛里闪耀出亮光,他诚挚地告诉记者,现代民间绘画创作需要艺术的天赋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生活的体验和经验的积累,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为此,生养于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劳作无比熟悉的他还总是四处奔走,潜心观察乡风民俗。
在郭水根递过来的名片背后,印着“各式字画,庵庙装修”等字样,原来绘画并不能作为他生活的全部,他得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为此他常年辗转于乡野,修庵建庙,雕梁画栋。几年前的一次车祸遭遇,给这位朴实的农家汉子带来了巨大灾难,他的额骨为此被剜去一块,历经生死之苦,留下满身的伤痛。但郭水根依然一有时间就摸索着画艺,持之以恒地把自己对命运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梦想挥洒在尺幅画卷上。他还告诉记者,他的绘画一般以铅笔打稿,毛笔勾勒,最近正尝试着将民间绘画与国画融为一体,探索现代民间绘画新的画法。在艺术上崇尚真实、朴素的郭水根,在交谈中也显示了与他笔下的村姑、老妪一样的人格:真诚、朴实、执着。
在开幕仪式上,记者还看到一位扛摄像机的老人,如果不是事后旁人的介绍,我们绝不会想到这就是龙海早期农民画家的杰出代表、现年八十七岁的吴样老先生。因为画画,吴样老伯曾当选为龙海县第七届人大代表,连续多届的龙海政协委员,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数十年来,他创作了近千幅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并就地取材,以甘蔗渣当画笔,首创“蔗渣丹青”画法,巧得让人心酸,美得让人心醉。
吴样先生的代表作《小暑荔枝红》,色彩鲜明,自出机杼,大胆的红色色块构图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整个画面却洋溢着荔枝丰收的喜悦氛围,透出一股秀丽的灵性,亲切的泥土芳香拂面而来,热烈的色彩与柔和的线条如此完美协调营造出闽南“花果之乡”动人心目的劳动场面。在长期的低层生活的历练和寂寞的苦心求索中,吴样先生赋予乡风人情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家乡九湖的田野上树起了农民画旗帜。
当一个风烛残年、长须飘飘的老人扛着老得掉牙的摄像机左拍右照出现在热闹的画展开展仪式上时,其让人惊讶、好奇、不解之外,还告诉我们:这不服老的民间艺人对画画有多么痴迷,有多么看好今天的画展。“我要把整个画展录下来,留作纪念,留给子孙!”颤巍巍的吴老动情地说。
三、期待一个绚烂璀璨的前景
2002年1月,龙海农民画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黄清垂阖然离世,留下了多少未竟的艺术梦,也让他的许多画友至今无法释怀。黄清垂一生以画为业,以家乡的山山水水为创作之母,捕捉熟稔的生活场景,溶入深厚的情感创作了许多作品,《穿牛鼻》《捞海蟹》《赶早市》等作品画面淳朴、生机勃勃,这次画展展出他的遗作达12件。凝视着他的作品,温润之情溢满双眸,让人恍若回到故土,回到童年。这些画也许是对一生坎坷、平凡如土的艺人最好的怀念。
据了解,这次展出的画作大多是近二十年来龙海民间画家创作的精品,新的作品相对较少。郭水根说,由于农民画构思辛苦,有时要几个月才能创作一幅,真正走向市场的不多,现在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人数也不多,农民画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青年农民画家连文祥现在在角美镇开了一家玻璃工艺店,他坦言自己热爱绘画艺术,因此工作之余仍会画些作品,但对农民画的前景也表迷茫。年岁已高的蓝溪泉、长年奔波在外谋生的郑国华、方海忠,他们拿起画笔的手已显沉重,毕竟他们都曾怀着同样的执着和真诚,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这方土地,在线条和色彩里,寄寓着笃深的感情。
长年研究和辅导农民画创作的龙海市文化馆馆长高建国说:龙海农民画具有创作活动的群众性,表现形式的民间性,作品题材的现实性和时代性,艺术风格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下,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价值应该会日益凸现。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应该大力宣传推广龙海现代民间绘画,把它和旅游结合,建设一个龙海农民画展览及创作培训馆,如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天津的杨柳青,走产业化的路子,也可借鉴漳浦剪纸的成功做法,依托其良好的群众基础、地方特色和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它的发展和繁荣寻找良机,让独具魅力,清新芬芳的龙海农民画成为地域文化的一个亮点。
农民画家郭水根就曾有一个梦想:画上100幅的农民画,然后到福州、北京等地展出,将龙海农民画这一传统民间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阅读(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