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鹏:看懂中国画有“捷径”

2016-1-24  潮望艺术网



艺术欣赏是有门槛的,欣赏中国画也是如此。如今的中国画领域新旧混杂、批评缺席、标准失范,普通爱好者要想辨别好坏高低,真还不容易。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林逸鹏教授作为著名画家及美术评论家,多年来以个性鲜明、观点独特闻名画坛。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国人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欣赏水平总体不高,这与中国书画市场的繁荣很不协调。如果说学习欣赏中国画也有捷径可走的话,首先要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总体把握,形成一个分辨的思路,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慢慢入门。
    看宋代之前的中国画,注重看画家对自然的模仿能力和技法的熟练度
    记者:请问林教授,在您看来,欣赏中国画应该如何入门?
    林逸鹏:我们先要把中国画的一些基本历史、基本关系搞清楚,再通过不断地观察,慢慢体会,可能就渐渐地掌握了如何看中国画。
    我们可以从中国画有比较明确形态的魏晋开始,一直到今天,以这个历史时段作为考察对象。从艺术语言上划分,中国画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从魏晋时期到宋代,第二个阶段从宋代开始到清代,第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至今。这三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
    记者:根据林教授的观点,该如何理解魏晋到宋代的中国画?
    林逸鹏:这个时期画家们的重要共性是模仿自然。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要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它面对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然,为了生存它必须认识自然,这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艺术这门学科认识自然的第一步就是模仿,西方艺术同样是从模仿起步的。
    所以,欣赏魏晋到宋朝的中国画,重在考量画家对自然的模仿能力和技法的熟练度。应该说,这个时期,中国画家认识和模仿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宋代的《货郎图》;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宋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等等,我们比较一下子就能看出来。
    看文人画:着重考量作品的意境、风格及笔墨
    记者:接下来,请谈一谈宋代到清代的中国画特点。
    林逸鹏:这个阶段主要是“文人画”。文人画和前一个阶段的中国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重“写意”。所谓“写意”,就是画家不再关注画得像不像,而是关注主观情感表达。
    宋代既是写实的高峰,又是文人画的开始。其原因是,首先,每当一个事物走到极限后,它总要往前突破。宋代记实性的绘画几乎达到极限,后人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就只有模仿与重复前辈。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一味地模仿与重复是一件既痛苦、又耻辱的事情。第二,文人画是追求超脱现实的老庄文化的外化形式,只是在宋代以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去表达,只能老老实实地描写自然,画什么像什么,做到“可游、可居”,达到这个目的之后,画家们再也耐不住继续在这个层面了。
    记者:关于文人画,林教授有没有自己特别推崇的画家?
    林逸鹏:中国文人画的艺术实践,首先要归功于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两位天才的开山。
    看艺术史,不要以为哪个画得很像、画的技法好就最好,那是外行的、初级的眼光。最难的是创造,创造就是前人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然后对文明的发展有影响、有贡献,这是最难的,也是最好的。
    在宋代,画家们能了解到的外来文化少,难有借鉴;当时的院体画又那么强大,大家都在追求画得像。在这个背景下,这对父子画了虚无缥缈、不食人间烟火的、体现老庄文化的山水画,为文人画开了路,光辉灿烂的文人画由此出发。
    记者:在您看来,欣赏文人画有什么入门诀窍吗?
    林逸鹏:因为文人画重在表达主观情感,所以比欣赏写实的绘画困难一些。需要欣赏者慢慢品味。既然文人画不再着力描写自然,看文人画的时候就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如果用宋代院体画的标准来衡量倪云林、文征明、八大山人这些文人画大师的画,那他们的作品就不像画了。但客观地讲,他们是中国文人画顶峰级的人物。
    判断文人画的优劣,首先是看作品的意境,这个意境也就是是否达到了老庄文化中所崇尚的顺应自然、淡泊出世的境界。其次,因为文人画强调个体表达,所以其艺术风格必定明显,从倪云林、八大、弘仁等顶级文人画大师作品中可印证。再次,文人画强调以书入画,所以笔墨的书写性和趣味性是很重要的,要做到笔精墨妙。
    看当代水墨:画面要传递出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
    记者:您所说的第三阶段,就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画,应该说是一个新老交替的时期,概括起来可能也会比较困难。
    林逸鹏:在这个时期中国画领域总体有两类画家,一、传统型,代表人物有傅抱石、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欣赏这些传统型大师的艺术,总体上可以沿用欣赏传统文人画的标准去衡量。二、中西融合型,代表人物有徐悲鸿和林风眠。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引导中国画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他俩是对文化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的大师。另外,依靠改革开放的机遇成长起来的大师,我认为吴冠中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艺术面貌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很有独创性,是中国画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大师。
    记者:在您看来,判断现代型中国画好坏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林逸鹏:优秀的现代型中国画家不仅应该了解中国传统笔墨,还应该全面地接受西方艺术的基础训练。欣赏现代型中国画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画面要传递出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不是传统文人画的意境,但要有民族文化的审美精神。二,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语言形式,打破、超越传统笔墨的法则,融合外来艺术的养分。三,在地球村的今天,艺术语言要有国际性,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记者:您对现在的中国画坛有什么期待?
    林逸鹏:笔墨当随时代,现代的中国画家不能走传统文人画的老路。人类的情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艺术家的情感也要有时代性和普世性。现在有的文人整天捧着茶壶,穿着老的中式装,不问世事,摆出一副旧文人的样子。这是刻舟求剑似的理解文化,不理解文化永远向前的性质,不理解文化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这个根本任务,不理解文化人是有崇高使命的。
    具体一些说,历经上百年中西方文化的冲撞、融合,中国画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创造现代中国画,二是要有现代中国画理论,三是应该有一个现代型中国画的优秀群体。一种优秀文化的崛起,必然以一代甚至几代大师群体的诞生为前提!为此,我从2012年开始策划了一个主题叫“重塑东方美”的画展,每年一次,今年已经举办过。我要寻找一批在当代画得很好的艺术家组织画展,实现有作品,有理论,有群体的目标。一个现代型的中国画家群体已经出现,其中有:刘国松、田黎明、张桂铭、仇德树、杜大恺、卢禹舜等。 
    艺术简历
    林逸鹏,1957年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
    1988年参加“中国江苏、四川现代绘画展览”(南斯拉夫)。2001发表“废纸论”观点引发全国激烈争论。2008年发表论文《中国画的未来之路》。2009年发表论文《中国画的新精神》。2011故宫博物院讲学《关于现当代中国画收藏》。2012年发起、策展中国首届《重塑东方美画展》。2013年策划并参展第二届《重塑东方美画展》。2013年,《林逸鹏当代水墨画展——冠中不朽,薪火相传》先后在吴冠中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举行。

阅读(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