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诏安

2016-2-28  潮望艺术网


诏安历史悠久,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素有“书画之乡”美称。县内旧石器和岩画的发现及商周印陶文物的出土,说明当时社会的艺术形式早已存在,这是诏安先民运用艺术形态美的一种创造。
诏安书画之风兴于唐代。开元年间,一代书法名家钟绍京被贬任怀恩县尉、开诏安书画风气之先河。至宋代,陈景肃、翁待举等渐山七贤和应他们之邀来访的丞相陈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学者陈淳、林用中以及隐居县九侯山的江南赵嘉客等五位儒士的诗文书画,丰富了诏安的书画艺术。特别是朱熹在渐山题写“石榴洞”等榜书木匾,艺术精湛,给当时书坛留下巨大影响。从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起先后兴办的后屏、渐山、丹诏等书院,促进了诏安的书画艺术交流和发展。元大德年间(1037年),得道高僧无碍禅师挂锡九侯山。倚崖题刻的“九侯名山”四个大字,为我省金石之宝,不少文人墨客视此为吾诏书风典范,并被载入《福建通志·福建金石志》。
明朝三百年间,诏安书画之风鼎盛,先后出了沈起津、徐登弟、方映辰等书画名家。其中较负盛名当推沈起津,其“书画入神品”。而张瑞图、黄道周、蔡潮等外籍书画名家对诏安艺坛的发展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诏镇城内石碑坊群的题刻榜书以及分布在我县各风景胜地、庙宇、寺院的碑记、石刻竟达数百块之多,书风之盛、水平之高,均为我市罕见。
清代,书坛画苑名家辈出。康熙至乾隆年间较出名书画家有:康瑞、刘国玺、谢廷秋。嘉庆年间又有沈洲、沈锦洲。由于诏安海运业的发展,当时趁商旅之便,乘船从北方学艺回诏的沈锦洲在继承诏安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大胆揉合宋院体画风与清代大家恽寿平的艺术精华为一体,形成“兼工带写、清丽雅逸”的诏派艺术新风,后经弟子沈古松、谢琯樵及同时期汪志周等人的发扬光大,开创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
清末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以任伯年为代表的海派艺术风靡江南。马兆麟、沈瑞图、林嘉等诏邑画家大胆吸收海派之长,一变旧时画风,以各自的风格继往开来,为诏安的书画传统艺术又新开了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诏安艺坛出现繁荣昌盛局面。书画风格随着时代潮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由单一的传统模式解脱出来,形成多元化的艺术风貌,更呈风采。艺林之中,名家辈出。已故诏籍的沈福文、沈柔坚都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之职也曾由诏人林林担任。
改革开放以来,诏安书画创作、展览活动,书画收藏及艺术商店的繁荣兴盛,充分证明书画艺术已为今日人民群众所接受。政府文化部门注重人才培养,到各地美术学院深造的新秀就有数十人,大大促进了我县书画水平的提高,能书善画者遍布城乡。到目前为止,全县加入市、省、全国美协和书协的会员计百余人之多。仅从明清至当代入录俞剑华教授主编的《中国美术家辞典》的本籍书画家就有二十五人。
鉴于诏安艺坛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和浓厚艺术氛围,国家文化部于1993年11月颁证授匾,命名诏安县为“书画艺术之乡”。

阅读(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