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今晚“开讲”:再问美从何处寻?

2017-1-8  潮望艺术网


生活中,我们周围有很多“美”的事物,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很多人是分不清的,在如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审美”能力。本周六晚22:38,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将邀请到“最有资格谈论美的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他将在现场与青年人分享他对于“美”的认识,同时他也渴望通过这场演讲,重新唤醒这个时代对美的意识。


美从何处寻?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曾任9年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范迪安,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美”打交道。但在演讲一开始,范院长就表示“美是一个很难讲的话题”。范院长说,在这个时代,人们对美的感受其实是非常尴尬的。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追求美的需求,但看重的却是“美”带来的经济价值,让审美变得功利,而忽略了美本身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关于“美”的知识普及程度还不够,没有基础的美学知识的支撑无法真正产生美的体验。
如何才能摆脱审美的这种尴尬的困境呢?美究竟从何处寻?范院长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重新唤起人们对美的意识,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他认为,除了多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艺术品原作这一重要的途径之外,实际上美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与“美”邂逅。范院长呼吁青年人在学习工作之余,要更多地去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因为“美是最直接也是最快的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方式”。



创作者对美要真诚,观赏者也是                          
近几年来,在艺术市场上越来越多不被常人所理解的“奇怪”作品拍出了令人咋舌的价钱。针对这一现象,青年代表在现场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他带来两幅画作让主持人以及在场观众辨别,一幅是著名画家的作品,另一幅则是4岁孩子的作品。




面对两幅画作,小撒打趣道:越像是4岁孩子的作品,就越可能是大师画的。范院长解释这种价值上的认知差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有些被称之为“艺术家”的人,没有真正地从事艺术的研究,而是一味地宣泄自己的情绪,造成作品不被大众接受的现象;二是,观赏者自身的艺术知识还不够支撑起有价值的艺术认知。有些看似奇怪的作品实际上是富有思想和创意的,而这是需要懂得艺术价值的人才能发现的。

人工智能绘画能完全替代艺术家吗?                          
去年年初,谷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仿制了多幅世界名画,并且拍卖出8000美元的高价。现场青年代表提出未来机器人是否将会取代艺术家的问题。



(人工智能画出的《星空》)

“再强的机器人,它也强不过梵高,也不能取代梵高”。范迪安表示机器人是不可能取代画家的,因为计算机绘画不具有艺术性。他举例说:一个画家写生时,他会在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做一些感性的处理;而计算机绘画只能做到模仿,对着现实照搬照抄,因为计算机并没有生活体验。范院长认为虽然现在我们借助电脑可以做一些艺术上的辅助,但是最终艺术创作还是要回归本心,要回到自己的创造力上来。

自闭症儿童画作惊艳全场                          
节目现场,一名11岁的自闭症患者陈宇的画作惊艳全场。虽然患有自闭症,但是陈宇对于绘画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在他的作品中,颜色的使用极其大胆,色彩搭配令人畅快舒服。范迪安院长也对陈宇的作品表示了肯定,称赞他色彩的感觉特别好!



(陈宇作品)

与此同时,范院长就“艺术疗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可以通过更多的不同载体,用一种通感教育的方式,包括画、听、表演等方式进行艺术疗愈,这样会更有力量。


阅读(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