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老油画:未来行情被看好

2017-7-17  潮望艺术网



凤眼、柳叶眉、樱桃小嘴……搭配时髦的发饰和装束,不时流露出浓厚的东方情调;细致的渲染,深谙透视以及明暗画法的变通,以适应清宫“古格”和“雅赏”的需求。无论画面中出现的是青年男女,抑或开放口岸的风景、地貌,都被画师真实地描绘记录了下来。他们对人物神态的体察细致入微,艺术表现力毫不逊色。这正是清代老油画中常见的仕女、风俗题材作品。5月13日,北京华辰春季拍卖会“现当代艺术”专场特别推出11件清代老油画,以此探索中国油画的发迹。

初创性探试

“清代老油画与现当代艺术给人的视觉思维感受不同,它们有其自身的时代特性,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很吸引人们的眼球。”北京华辰现当代艺术部主管刘颖在接受采访时谈道。以此为契机,北京华辰在2015年率先尝试举办了一场清代老油画拍卖,当时他们选取了颇具代表性的12件作品,包含了宫廷油画和外销油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首开先河,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得到了藏家的支持和认可,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继而,在今年春拍,他们决定一鼓作气,延续并巩固这个已经掀开篇章的小门类。

清代,中国油画发展的起始阶段。在欧洲传教士将油画传入中国之后,清代老油画形成了以清代宫廷油画和广州外销油画为主的类别。又因为它们当时所处创作条件、地点以及功能的区别,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随后在其传承的几百年间,大部分作品都销声匿迹或者流散海外。

“画的精,且保存状况完好的清代老油画存世量较少,尤其是清宫油画,几乎难以在市场露面,此次北京华辰选取了11件清代老油画,多以外销油画为主,仕女、风俗作品参半。”刘颖坦言,市场上流通的高品质清代老油画由于数量太少,根本不成规模,零星地散落在世界各地。再加上几百年的岁月腐蚀,很多作品损毁严重。

业内人士表示,出于政治方面的需求,清宫油画大多存放于宫廷之中,但因为不受重视,又缺乏专业的修复人士,留存至今的已是凤毛麟角,即便存在,也大多被安置在博物馆中存放。

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代老油画就零散现身于拍场。1996年,北京翰海上拍的一幅《水浒人物玻璃油画》就以17.6万元成交,不过在此之后,却并没有继续打破纪录。

到了2003年,一件号称博物馆级的作品《官员像》在广州嘉德夏拍出现,它被人们称之为国内品相最好、最具艺术价值的清代油画珍品,当时的估价为150万-200万元,但最终却以流标遗憾收尾。

直至2005年,伴随中国油画在艺术品市场的崛起,部分藏家才开始对清代老油画有所关注,并慢慢青睐有加,彼时的作品成交量有所抬升。比如一件估价仅为100-150美元的清代《欧式服装妇女肖像(PORTRAITOFAMAIDENINEUROPEANDRESS)》在纽约苏富比以40.8万美元的高价成交,约合人民币337万元。这可以看作清代老油画在国际市场的首次告捷。

从拍场的整体情形来看,价格更胜一筹的为存世量有限的清宫油画,外销油画的价格则多在十几万元左右徘徊。

外销油画的风靡与尴尬

与清宫油画被“束缚”在宫廷不同,19世纪30至60年代可谓广州外销画的鼎盛时期,它们根据民间的商业发展要求,通过各大通商口岸输送至香港乃至国外等地,作品遍布西方国家。熟练的技法、崭新的笔触、神秘莫测的风格,令外销画家们的创作如沐春风,作品风靡国际,受到欧美藏家的竞争追捧收藏。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创意产业委员会副主席、着名艺术经济学家马健博士表示,这主要是维度的问题,“欧美藏家更多的是将清代的外销油画视为文物,中国藏家则更多地从艺术性的角度来审视外销油画。维度不同,价值判断自然不同。外销油画首先反映的应是清末岭南地区社会风情的珍贵文物,其次才是艺术品。”

在马健看来,清代外销油画主要蕴含两大价值。首先是历史价值。外销油画的题材多以清末岭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民间生活为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风韵风貌以及人情冷暖,它是集国画与洋画、历史与艺术、高雅与通俗于一体的独特历史画卷,对清代社会史、清代风俗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美术之外的美术,历史之外的历史。其次是艺术价值。客观来讲,清代外销油画的艺术价值不能一概而论。不可否认,批量复制的确是它显露的一大特色,但复制仿品也讲究精粗优劣。原创抑或复制,并非判断艺术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很多外销油画并不是一味地盲目模仿,而是中西结合,吸收西洋画技法的同时,糅合了本民族的特色。

也就是说,影响外销油画价格的因素在于史料性——越罕见越有价值;系列性——越成系列,越完整,数量越多,越有价值;艺术性——艺术水平越高,越有价值;知名度——画家的知名度越高,越有价值。

“无论从学术氛围,还是就收藏而言,西方学者和藏家无疑都抢占了先机。”马健表示,西方人对清代外销油画的认知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远比中国人自己要更加系统和深入。所以,西方的很多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收藏者和学者都是外销油画的重要藏家。

而在国内,这些油画却鲜被业内人士所熟知,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似乎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业内人士表示,与国内藏家对当代艺术的市场认知相比,清代外销油画显得备受尴尬和冷落。更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审美价值的不同,造成了这种直接舶来的艺术无法以独立和完整的面貌,大量出现在清宫院画之中,而只能在相当有限的范围体现其艺术价值。“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管是普通画工的批量复制作品,还是着名画家的创作型精品,都存在价值被整体低估的状况,而这,正是清代外销油画所具有的潜在价值。然而,随着中国学者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主题展览的不断举办,大家对清代外销油画必然会有一番全新的认识。”马健谈道。



未来行情被看好

“外销油画应该算是文物类艺术品,而不是简单的艺术品,其价值判断和市场定位的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其市场价格。”马健坦言,清代外销油画是价值洼地,它的价格原本就处于相对低位,往上涨的概率当然远远大于往下走的概率。如果一些有魄力的藏家大力推动的话,未来行情很可能会远远超过预期。从这点看,它们的后续发展还需要收藏家的支持。例如举办重量级的外销油画展览。其实,只要亲眼见过清代外销油画,观赏者一定会被其丰富的信息量所感染。

似乎,外销油画成为继清宫油画之后,中国早期油画的又一个显着的文化现象。然而,外销油画独具的商业属性是否会令其艺术性、收藏性大打折扣,这是很多人疑虑的地方。在刘颖看来,就算是行画,也有优劣之分,只要画作的品质一流,必然会受到推崇,比如乔治·钱纳利就是19世纪在中国华南沿海居留时间最长的西方画家,还有林呱等,他们都留下了一些技艺精湛的画作。因此,不能说外销油画完全没有艺术价值,当然它的商品属性肯定是第一位的,但二者并不冲突。

一直以来,老油画的真伪辨别成为阻碍拍卖的一大瓶颈,针对藏家或者投资者区分真伪、规避赝品的问题,刘颖坦言,清代老油画的作伪与20世纪早期的作品有所不同,它的造假没有太多的参照,除非有人愿意花费高昂的价钱去国外购买原作,然后再回国进行临摹,但临摹出来的效果明眼人一看便知真假、精粗。

“从整体看,清代老油画的价格就是实实在在的,不掺杂任何的水分,也没有泡沫。”刘颖对它未来的市场性十分看好,“高品质的清代老油画始终稀缺,现在,它们的价格还属于正常的范畴,没有经历太多的大起大落,而处在稳步增长的空间,值得入手。”

阅读(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