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17 潮望艺术网
刚刚落幕的“2010国际艺术授权博览交易会”收获颇丰。期间,不仅现场签约了3000万元左右的艺术授权合作项目,还吸引了国内外博物馆、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等上游资源纷纷“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从而拉开了艺术授权业新一轮活动。
2011年,中国将迈入“艺术授权元年”,艺术授权在国内将成为一个“遍地开花”的爆发现象。“这是良好的大环境所决定的,也是行业这么多年的积累从而厚积薄发的趋势。”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国际艺术授权专项基金副理事长、秘书长、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郭羿承日前对记者表示。同时他还认为,艺术授权在国内还属于成长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和人才不足以及盗版困扰等问题,但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待开发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在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孟海东看来,艺术授权可以变成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一个载体,能够使中国的实体经济和产品在提升其文化附加值的同时,也能够越来越有质量地在世界享有一定的地位。
上游资源开始主动寻求市场
不久前落幕的“2010国际艺术授权博览交易会”,可谓收获颇丰,除了现场artkey艺奇文创集团与呈辉集团、和成集团、太极影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了3000万元左右的艺术授权合作项目,还有数个合作洽谈也正在进行,从而拉开了系列后续活动。据悉,博览交易会还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国内的博物馆、艺术机构以及艺术家也开始纷纷主动出击,寻求合作的可能性,从而找到自己未来的出路。
国内博物馆大都面临生存困境,何去何从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业界认为,有些文化艺术机构是“捧着金碗讨饭吃”,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不懂开发利用却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国外,情况就大不相同,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艺术授权及其衍生品,一般占总收入的20%-50%。中央美院教授余丁通过研究发现,世界几大博物馆销售的产品90%是代理产品,只有10%是自己特别做的一些产品,销售收入能够占到总收入的30%。他们把艺术授权作为一个产业,商店是他们的销售终端。
然而国内大部分博物馆还不知如何进行艺术授权规划,还靠着门票度日,就连北京故宫现在的主要收入也是门票。“很多好作品都珍藏在各地博物馆,如果这些博物馆没有通过艺术授权开发,等于浪费资源,是很可惜的。”郭羿承介绍,目前国内虽有一些博物馆已开始涉足,但没有进行规划和规模运作,以前博物馆存在1000种藏品才能做出1000种商品,但进行艺术授权后,就可能开发出1万种甚至10万种商品,关键是要有这个理念和规划。他认为,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如何将丰富的传统文化产业化开发与规模化运作,意义重大。“文化想做成产业化,其突破口在艺术授权。”
所谓艺术授权,是以艺术创作为主体,授权商将所代理的艺术家作品著作权以合同形式授予被授权商从事经营活动,并收取相应版税,此后按一定比例回馈给提供著作权的艺术家。郭羿承解释,艺术授权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是把艺术作品的无形价值作为版权商品推向市场,这一过程中的包装、推介、展示和交易行为,是对艺术家进行良性的社会化宣传,同时其原作的经济价值也随之提高。
据介绍,艺术授权在全球的市场规模持续一定的增长空间,2007年全球市场交易额为191.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约2.3%。此后两年金融危机虽使欧美艺术授权市场受到较大影响,但新兴的中国市场规模却趁势走高,相较于过去,中国的艺术授权市场规模扩大了50%左右。近两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热潮和艺术品交易的火爆,艺术授权也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更多的博物馆早日参与进来,艺术授权在国内的面貌会是另外一番景观。
生存之道的抉择,使国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思考如何进行艺术授权。“我们这次跟国内多家上游艺术机构进行了实质性接触,如圆明园、西安博物馆、西湖博物馆等,他们主动来寻求合作,我们帮着规划做艺术授权。”郭羿承还透露,在北京,artkey与颐和园早在年初就已签约合作,具体内容打算在产品规划完之后再发布,与圆明园的合作也正在洽谈中。
在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看来,一旦圆明园的文化资源能够成功进行“艺术授权”,将有两大优势:第一,可以保护并发扬光大圆明园的传统文化资源,让老百姓不用亲自到圆明园就能体验到“圆明园文化”,做到文化资源人人共享;第二,可以让“圆明园文化”透过制造业产品真正介入到文化产业的范畴中去,让“中国创造”的产品带着“圆明园文化”走出国门,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艺术授权将“遍地开花”
在“2010国际艺术授权博览交易会”期间,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宣布并启动了“艺术授权元年”。 该启动仪式由郭羿承邀请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所授予的五位艺术授权文化大使(包括他在内)共同完成。在798艺术区白色的大鸟笼里,他们共同敲破了象征杜尚在美术史上一件重要作品《泉》,作为以艺术授权打破人与艺术之间藩篱的宣示。
其实艺术授权在中国已经进行了15年,在北京也有10个年头,缘何把2011年定为“艺术授权元年”呢?在郭羿承看来,这其中有两层原因。第一是良好的大环境为艺术授权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当前,无疑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文化产业首次被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此外,在2009年底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4月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国掀起文化产业投资热潮,各地纷纷设置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了不同级别的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这对在中国从事艺术授权的商人来说,无疑是看到一片豁然开朗的前景。”从事艺术授权已达15年的郭羿承表示,“中国制造企业从过去被动到现在主动寻找艺术授权代理商,到2010年开始上游艺术区、博物馆纷纷寻找主动艺术授权规划人,可以看到属于中国的艺术授权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旦得到系统的规划和开发,将让全世界瞠目结舌。”
第二是从企业本身来看,无论是客户还是博物馆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需求量,而且从上游博物馆、艺术家的需求到下游客户需求,都存在一个累积很久从而厚积薄发的趋势。如圆明园的文化资源有望得到系统的规划和开发、西安历史博物馆的作品可能经过改造变成家家户户可以购置的艺术品、孔子的形象有望印在“中国制造”上在国际展会上展览……所有这些洽谈的意向,都有望在2011年尘埃落定。“2011年是艺术授权全面爆发的一年。”郭羿承进一步解释,“下游产品遍地开花、上游资源全方位拓展,艺术授权双年展正式开展、艺术授权交易中心落户、艺术授权专项基金资金全面到位,所有这些成果都将在2011年发生之所以2011年能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艺术授权元年’,完全得益于政策环境的全面改善以及市场认知的自觉转变。”
艺术授权市场潜力巨大
在呈辉集团董事长陈辉看来,艺术品如果能够取得授权,进入到国际市场,其价值不可估量。艺术授权,出售的不只是一张画作或是印着画作的杯子,而是对一个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艺术授权作为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桥梁,在艺术授权产业链的上游为艺术家赢得了更多的版税收入,在下游却为传统经营模式的企业找到了可以提升产品利润空间的一把钥匙,同时也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艺术授权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城市以及日本相当普及,经常不定期举办艺术授权展会,为授权商、授权公司之间的交易或是授权公司间艺术品资料库的交换提供一个平台。如全球规模最大的纽约国际授权展,每年有500多个厂商参加,其中不乏迪斯尼、Hello Kitty、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知名品牌,其中200家左右是艺术授权商,莫内、凡·高的作品都在这里授权。艺术授权基于完善的著作权保护制度上,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与LV合作的樱花包,即为艺术授权中的经典案例之一。
和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士楷指出,艺术授权在西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全球艺术授权最发达的美国其艺术授权产值已达到180亿美元的规模,而在亚洲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在中国市场目前规模还在成长当中。据统计,目前我国年人均品牌授权商品销售额只有0.7美元,而日本、美国年人均分别为91美元和365美元,为此,中国内地艺术授权业市场潜力巨大,待开发的潜力也是巨大的。据国际授权商协会统计,亚洲各地人均GDP每增长1%,人均授权产品销售额就上升1.4%。
有专家分析,我国作为世界生产基地,能够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这是发展授权业的优势之一。借艺术授权之力,提升中国产品附加值,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也将给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
但在国内推广艺术授权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两大问题制约着艺术授权业的发展。郭羿承指出,首先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方面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跟国际上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关键,如果要推动艺术授权产业化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这方面工作,只有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才能扩展艺术授权的领域。”郭羿承举例,市场出现的对古代名画真迹仿品的猖獗盗版销售,就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所致,这对正版销售商的伤害很大。根治这样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其次,人才不足也困扰着艺术授权在国内的发展。近年来文化产业兴盛后,高校也开始设置相关方面的课程,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艺术授权企业就从各个领域里召集人员进行培训,这也让他们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我现在中央美院、北京大学授课,一方面摸索一下教育的模式,另一方面想培养些人才。”郭羿承说,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储备也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部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新建曾表示,发展文化产业有两大难点,第一就是创意,多少年来我们都为创意而奋斗,但创意仍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其二就是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感觉到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去完成。艺术家的原作需要保护,其精神权利和财产权也需要保护,同时不仅保护原作,还要保护艺术家的衍生产品。“只有对原作和衍生产品全面保护,我们的艺术才能够通过商业渠道,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咱老百姓家里。”
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曾经说,“中国缺的不是创意,而是创意商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艺术授权不仅是赚钱或者获利的手段,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郭羿承强调,“艺术授权未来的前景如此广阔,其作用不止是在商业上的价值,而是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是如何透过美,透过艺术授权,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
阅读(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