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红尘中,有人一生求佛, 她却用十年画出一千尊佛
2017-7-30
潮望艺术网
好朋友、书家王飞,现在是四川艺术研究院的副院长,平常与他聊天颇多,前段时间给我看他手机里收藏的一张照片,是书法家谢无量先生写的“法海圆融”四个字,还有一件残卷,写的是鉴真和尚取经的事,我感触很深:从未见过一位书家,将这股禅意写到人的魂魄深处。
那天闯入蓝顶艺术区二期,艺术家李耘燕的工作室,惊讶于快世界里有这样的慢灵魂。这个太过低调的女画家,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大足和安岳国家级15个石窟文物点百余个石窟的绘画创作,完成三百余幅作品。加上速写、创作手稿,她十年时间画出上千尊佛——一个艺术家,没有几个枯禅的十年敢这样面对寂寞的功德:叶长大了,黄了又绿,可溪还是汩汩流淌,文人艺术家不可能在心如浮萍的游移状态中经营出有叶有根的烛照人性之作,可见李耘燕这股禅定之心。
- -大足石刻小佛湾现场创作 2008
2017年9月24日,“绝壁重光——川渝石窟的传承与保护暨李耘燕石窟美术作品展”将有108件(组)精华之作,于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隆重展出。展览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和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办,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承办。
除开文物保护的艰辛与李耘燕十年寒暑的驰猎之劳,牵臂之役,李耘燕这十年的追访与创作故事实在太过精彩,我特意约到她一则长文,分上下两期刊出,后续还会具体讲述她十年画佛的故事。
- - 大足石门山十圣观音窟现场创作 2007 (上)
- -大足佛祖寺现场创作 2010 (下)
为什么画佛像?
看到我的画,绝大多数人都想提出这个问题。想来想去,是老祖宗留下的石窟太让我迷恋了……其实,这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也许一个人想要表达的精神世界与其一生的际遇都密切相关。
小时候,酷爱画画的我奔跑在青草地上,从花瓣上、草叶间捉起一只只在我眼中美得无与伦比的蝴蝶,用竹签戳着,将她们的美丽永远定格在画幅之上。但当我直面她们的死亡时,心中充满懊悔与悲伤。我一遍一遍祷告:我只是为了画画!真心希望宇宙中那股主宰生命和合的强大力量能够宽宥我。
时光就在一遍一遍的祈祷声中流逝……多年之后,穿行于石窟之间,从佛陀的眼中,我看到了圆融万象生灵的智慧与慈悲。眼前笔尖的斑斓色块与儿时蝶翼的灿烂色斑交织。从翩跹的蝴蝶到石窟的佛陀,冥冥之中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让我开始领悟到宇宙生命。生命轻如烟花而又重若磐石,我只有敬畏生命,感激生命!
石窟艺术悠悠提升着心灵的气韵,绵绵述说着佛教的经典。画石窟佛像于我而言,不是在强调自己的艺术手法,而是传达让人安宁、充实又使人坚定、圆满的神秘力量,启示人人本具的灵性。
持笔有情,以笔为桥。十年绘画,我的心获得了超然物外的解脱与安宁。我努力把我的绘画作品变成一座移动的石窟,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功德。当看到这些石窟绘画时,你用心欣赏、理解、体悟也会搭起一座桥梁,这是佛陀智慧与芸芸众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我希望我的画笔是一座桥梁,将最为精美的唐宋佛教石窟移送到现代都市的滚滚红尘中。
大足、安岳石刻是四川石窟晚期造像最杰出的作品。至两宋时期,两县造像已远超北方,成为中国晚期石窟史的代表。重庆大足县毗邻安岳之东南,70余处石刻造像主要开凿于唐末到南宋,以北山和宝顶为代表,造像集中,气势磅礴,头顶“世界文化遗产”之桂冠。
两宋以大足为中心的密宗造像融合禅宗、净土与华严宗的大量内容。庞大的菩萨阵容名号繁多,或慈祥,或庄严,无不精美华丽,展现工匠最高水平。李耘燕观察着崖壁上石洞中的万千菩萨,感受着静谧祥和的佛国净土,似与古代匠师气息相通,呈现出不一样的菩萨世界。
澄念—观音菩萨 100x80cm 布面坦培拉 2010
我在创作之初心中只有一个大致方向。随着心灵与坦培拉材料的不断交流对话,缓缓向前探索,愈来愈接近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声音——释迦摩尼涅槃用特别的形式语言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直接干预到我们的内心世界。
坦培拉是西方中世纪的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天然材料,它能与各种有机或无机材料巧妙相容,不同技法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更是千变万化。这一特性为我用于表现石窟的探索过程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面对繁复而漫长的制作过程,乐此不疲,享受其中。
-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现场创作 2008年
大足石刻小佛湾的千佛形象匀称和谐,每个都有自己的坐姿及不同的手印,每个都被无限的光芒所环绕,它们所表达的是佛陀的观念。佛像虽然破碎了,看起来依旧很美,虽然笼罩着尘土污垢,潜在的东西反而得以彰显。
“千佛系列”作品不再拘泥于过去的西法刻画,而是注重整体感和虚实描绘,采用主观性的红色调,做肌理,用罩染,泼撒、贴金箔等各种手段,不追求形体各部位的至善至美,着重表现我对在现场捕捉到的感觉,让轻灵与诡秘的精神在有限的空间里跳跃不止。
千佛—无量系列 41x33cm x9 布面坦培拉 2009
“禅天系列”是2009年5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的作品,取材于“千佛系列”的素材与创作经验,是将具体对象转化为写意绘画的探索,也是将传统转化为当代的一次深度探索。不光笔触,连构图也主观处理,画面的背景变得更深邃,更混沌,更像是宇宙,菩萨与佛像隐隐约约浮现其间。
- - 禅天 73x195cmx3 布面坦培拉 2009
我画这组画的过程是先画素描,反复画了三遍,画得很完整,然后反复染色提白,素描被红色覆盖了。尽管有时候覆盖得很厚,但依旧有隐隐的变化,蓝色透着素描的灰色而变得沉着。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泼墨挥洒、重大关系”的写意实践之后,又回到从细节感受对象的创作情景,虽然造像表层颜彩几近剥落,但我在绘画的时候尽量还原其丰富的色彩,背景主观采用层次丰富的红色,烘托出菩萨迷人的神情和神气。
- - 圆融之境——华严三圣 200x160cmx3 布面坦培拉 2010
← 图片可左右滑动 →
绘画的过程是艰难和繁复的,尤其在创作文殊菩萨时,画到一半几乎停滞不前,有种始乱终弃的预感,无奈之下只好打磨掉诸多繁复细节重来,在修改深入这组画时坦培拉媒介、技法的运用开始得心应手,通过不断地皴擦、泼撒、再描绘,最后渐渐找到了画面所要表达的神韵,第一次有死而复生之感。
136窟既狭且窄,却是一个经典的宝窟,极少对外开放。馆长素来对这一瑰宝的看护非常谨慎,更何况我还将巨大的画架、众多的工具搬进这小小的石窟,这无疑加剧了弥漫石窟中的紧张气氛。这种紧张的情绪不经意间也渗进我的神经和血脉,对于自己的一举一动万分小心,甚至在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碰到菩萨。
我将泼撒和描绘的技法结合起来,绘画材料中掺入了金粉,古雅而不失华美,将菩萨精美绝伦的雕凿工艺和无可挑剔的丰腴姿态表现得淋漓精致。两个月现场创作,我感觉意犹未尽。《心光——日月观音》《净信——玉印观音》就是回到成都工作室继续对造像局部展开的创作。
- - 大足北山136窟现场创作 2010
净信——玉印观音 100x100cm 布面坦培拉 2010
光-日月观音 100x100cm 布面坦培拉 2010
逸情澹意 100x100cm 布面坦培拉 2012
十圣观音平稳简洁而又神秘的构成,平淡和谐而又高雅的色彩,把原始的、自然的和心灵上的细致因素表达到了极致。创作一开始是放松菩萨的型,找画面温暖的色调和阳光的感觉,然后再到色彩里去找菩萨的型,注意从二维空间中寻求雕塑的体量和空间意识,深挖藏于视觉表象后的精神底蕴。窟内光线是从下方地面反射至塑像上的,耐心地观察与捕捉游移于塑像之上的每一处光线,理解每一处细节的体量感,以主观的感受取舍考量,突显每一尊塑像独有的神情姿态。这样比较主观地画出了洞窟2007年夏天洞窟里温暖的感觉。
艺术家有时要抛弃自己的意图和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感觉。这个感觉是来自自我,来自书本约定俗成的文字,来自洞窟中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刹那间感受到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
- -大足石门山6号窟现场创作 2009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第7号窟三尊佛结跏趺坐在蟠龙莲台之上,有一尊面部损坏较多的菩萨没有画,选择画了一幅比丘的头部。三张画完成后有种快乐与放空的心态,佛家的平静感充溢于内心,于是将其作品取名为《无忧是佛》。
- - 无忧是佛之一 45x45cm 布面坦培拉 2008
- - 无忧是佛之二 45x45cm 布面坦培拉 2008
- - 大足石篆山现场创作 2008
石篆山第6号窟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的十大弟子。有一傍晚,夕阳从门外照射进来,正好落在卜商脸上。石刻在特定的光线下有种神秘的美,透露出东方独有的心灵秘境,让我深受感动。我选用130X80cm的画面放大雕塑,想抓住这一触碰灵魂的因素。我花了很多时间画素描,等待阳光再次出现时画色彩。神奇的阳光再也没有重现……即便是晴天,一到下午四点,阳光就躲进了云层。
卜商 130x97cm 布面油画 2008
石窟现场创作,自然之中光、影、声、色、态等都在不断变化着。最难的是对画面色调的整体把握,恰到好处的把石窟的精神意蕴表达出来。于此,我明白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走出去开拓视野广收博取,恐怕很难有气魄去完成这些美丽的诉说和自己的感悟。
阅读(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