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死的记忆

2017-7-31  潮望艺术网


据联合国教科文提供数据: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总量远远超出了国内馆藏文物的总和;另有数据证实:中国博物馆现有文物收藏总量,不足美国一家博物馆系统的十分之一;记者调查到:有4家中国海关一天内共查出走私文物15500件……

记者曾经向数百位被采访者问了同一个问题:“中国是文物大国吗?”绝大多数人都不假思索地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理由不外乎是: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又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光是那沃土之下几十尺厚的文化堆积层,就足以清清楚楚地演绎出整个人类的来龙去脉。可是,在理智的层面上,寄生于任何概念之上的自信,往往不及公认的现实来得直观与清醒。假若我们可以暂且抛弃一些空洞的教科书曾经灌输给我们的一些空泛的说辞,改用更加科学的眼光客观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我们会心跳、心虚,会得出一些我们难以接受的结论。




一般说来,博物馆以及馆藏文物的数量及质量,再加上开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物实力的鲜明标志。我们不妨就此先作一个数据上的比较:

在博物馆的数量上,我们没有优势可言。据国家文物局可靠数据:止于20世纪末,法国每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德国和荷兰每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日本每1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中国是平均60万人才拥有一座博物馆。

从馆藏文物的数量上比较,我们更缺少一个文物大国所应有的优势。据我国文物部门自2003年开始的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在我们所拥有的2300座博物馆里,国家登记在册的文物总数1200多万件,其中一级文物的总数近11万件。中国最大的博物院故宫两岸共有藏品210万件(北京150万件,台北65万件),约占全国馆藏文物总数的1/10出头,其中一级文物约占全国总数的1/6。国外的情况怎样呢?记者也收集了一组数据:
美国现有博物馆8000座,其中,仅1964年建立的美国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多达1700多万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藏品8000多万件,美国斯密森博物院系统收藏文物藏品更是多达1.3亿件。这个只有200余年历史的移民国家,仅此3家博物馆的文物藏量竟是中国全国文物总数的10.8倍。

法国现有博物馆近5000座,馆藏文物约2亿余件,将近是我国馆藏文物的20倍。仅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三家博物馆藏品就有200多万件。
英国现有博物馆3000余座,馆藏文物约1.8亿件,是我国馆藏文物的15倍。仅大英博物馆一家现有馆藏文物就有700万件,是我国文物总数的一半有余。



第一次读到这一组数据时,记者曾暗自神伤:我泱泱中华,上下八千余年,纵横近千万公里。我们的祖先曾用不断进化的优质大脑,为人类贡献了无数发明与创造,给后代留下了无数精神与物质财富,他们的英名千古流传,他们的遗迹万古流芳。可遗憾的是,这一切,也许只能让我们的子孙从教科书里读到,而无法从博物馆里的实物中充分领略。这种尴尬,就如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只能无趣地生活在“四大发明”的烛光底下欣赏富国的傲慢与偏见一样。



是我们的家底子太薄,祖宗没给我们留下多少遗产吗?非也!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随便用“洛阳铲”朝哪儿打,哪儿就能冒出文物。是我们恋旧惜物、吝啬挖掘吗?非也!近30年来,国家考古挖掘加上民间盗墓所出土的文物,哪一年没有几十万件?那么,我们的文物上哪儿去了?我们再来看一组数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 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换句话说,按照最保守的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至少在1700万件以上,远远超出我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一大批浓缩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历史、本可以炫耀于世的文物精灵,百年来,只能静静地屈居异邦,冷艳凄美地向世人诉述着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屈辱。

除此之外,近年来风靡世界的中国文物市场,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迅速扩张膨胀。记者通过互联网对国内外多家媒体所报道的数据作过粗略统计:仅美、英、法、日、韩、菲6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件中国文物上市买卖,或曰“中国文物街”、或曰“中国文物楼”。毫不夸张地说:单从文物数量上看,疯狂的文物走私,使得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失去一座故宫。




人们习惯于把丧失国土主权的人称做亡国奴、把轻薄自己生命的人称做亡命徒、把守不住祖上财产的人叫做败家子。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死的记忆,它用物资的形式储存着不同时代的人文信息,传承着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一旦我们彻底失去了这种记忆,又与失去国土、失去家产、失去生命与灵魂有何区别呢?
究竟是谁,将我们捆绑在“文化亡国奴”的耻辱柱上?

阅读(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