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士澍谈中国金石文化——什么是吉金?
2017-8-28
潮望艺术网
中国何时进入文明?一些先秦史专家和考古学家认为,青铜器的使用是其重要标志。
水鼎,西周,高23cm,口径59cm,铭文1字。1929年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藏于故宫博物院。
鼎圆腹,二直耳,三足形状界于柱足与马蹄足之间。腹上均匀地分部四道扉棱,其中两道与二耳和二足相对应;另两道,一道与一足相应,另一道在与二耳与二足相对应的两道扉棱之间。颈部饰两组张口卷尾的对夔纹。腹周饰一圈竖直线纹,直线纹下再饰三角形的垂叶纹。三足饰兽面纹和弦纹。
器内底铸铭“水”字,为器物所有者的名或家族族徽。
人类的进化,经过考古判断,始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然后进入铁器时代。中国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这是吉金创制的最早记载。
黄帝作宝鼎的传说,现在没有找到任何考古发现作为补充,孤证难立。但大禹铸九鼎,屡次被发现在经传文献中有记载。《左传》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墨子》也说:“昔者夏后开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而且,从目前商文化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早商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经出现,铸鼎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王武丁的儿子为了祭祀母亲,铸造了一个大鼎,这就是司母戊鼎。该鼎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公斤,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其一耳复制补上的),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件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的发现,充分说明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当时已经成熟。青铜技术的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是逐渐发展而成的。由此可知,至迟在夏商之际,青铜技术已经开始有所发展。
虎父乙鼎,西周,口径16.8cm,高20cm。藏于故宫博物院。
该鼎之造型是西周早期常见的形制。鼎口上立圜顶耳,折沿,方唇,腹壁与圜底弯曲相和,三角形底范十分清晰,三条柱足较长。口沿下饰一周由细雷纹构成的展体式羽脊兽面纹。内壁一侧近口沿处铸有铭文三字:“虎父乙”。
“虎”是这件铜器主人的族名,“父乙“是他已故的父亲,排在乙日祭祀,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每天都要祭祖先,因而要排列祭祀的次序,依序而祭,“父乙”是排列在一旬中第二天祭祀的,“虎”做这件铜器的目的就是祭父乙。
周代彝器铭文,多称“吉金”。如邾公华钟记载:“择厥吉金。”王孙遗者钟记载:“择其吉金。”仆儿编钟记载:“得吉金镈铝。”这样的记载很多。
吉者,坚实、结实。吉,实际上就是指金属的质地纯美。本章以“吉金”概之,实际上包括以钟鼎彝器为大宗,旁及兵器和度量衡、兵符玺印、钱币、铜镜等金属器物。又出于分类叙述的方便,在重点介绍金属器物时,偶尔也会将以木、骨、牙等制成的器皿放在一起加以讨论。
钟,高35.9cm,铣距18.8cm,重8kg。藏于故宫博物院。
钟甬后配,甬是钟顶上的筒形钟柄,用来悬挂钟体。钟体各部用小乳钉界隔。纹饰纤细,隧部有交叠式雷纹,“篆”间作云纹。“钲”间和鼓上铸铭文35字,其大意是:在正月的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0018』做了这套宝钟。用来追念死去的父亲已伯,用来祭享本家族嫡长子一系的祖先们,用来在朋友宾客的宴会上助兴。『0018』和夫人蔡姬永远宝用此钟,以光大本家族的嫡系。
文章来源
《苏士澍谈中国金石文化》
作者简介
苏士澍幼承庭训,浸润六艺,师从刘博琴先生习书法篆刻。求教吴玉如先生、李卿云先生、徐北汀先生授知小学与书画。及长,追随启功先生二十多年,问学考证、义理词章,兼习古籍版本、书画鉴赏、金石碑帖。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阅读(4891)